央媒推介

| 央媒推介

谶圣樊英 宋建新

谶圣樊英

宋建新

东汉名贤樊英,作为易学泰斗和谶纬大师,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道德教育,其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尊崇的文化符号。樊英被誉为“谶圣”,其学术成就与道德风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首倡男女平等,培养大批廉吏,形成独特的“樊氏学”。他的思想与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鲁山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

史论定位

根据《资治通鉴》、《后汉书》、《后汉纪》、《山堂肆考》、《后汉演义》、《搜神记》、《抱朴子》、《初学记》、《陈州记》、《南阳县志》、《鲁山县志》、《方城县志》、《华夏樊氏》等历史文献记载,樊英,字季齐,东汉时期南阳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瀼河乡头道庙村)人。生于公元72年,历经东汉明、章、和、殇、安、顺六帝。卒于公元144年,享年七十三岁。

谶圣樊英 宋建新

樊英为西汉开国大将军樊哙第十三代孙,其高祖樊丹的胞妹樊娴是汉光武皇帝刘秀的生母。其嫡传关系:自一世祖樊哙,依次为二世祖市人,三世祖他广,四世祖章身,五世祖梦吉,六世祖廉,七世祖继先,八世祖重,九世祖丹,十世祖逸,十一世祖衡,十二世祖调,十三世樊英,樊英子煜(舆)、烨;孙陵。

樊英隐居壶山之阳,研习京氏易,通晓五经,潜心研究风角、河洛、七纬,推步灾异,详悟其理,见解独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且不媚权贵,朝野礼请不应。公卿荐为贤良、方正有道。樊英一生修身立德,以德育人,德泽四方,官至五官中郎将、光禄大夫。

谶纬应验


喷水灭火谶验:据《搜神记》、《初学记》记载,鲁阳樊英,习《京氏易》,著《易章句》,精通星算,善能推步灾异,隐居壶山授徒。一日,樊英正在给学生授课,忽然有暴风从西南方刮来,樊英告诉他的学生说:“成都市必有大火非禳解不可!”于是他就喝了一口水,念念有词,遂向西南喷去,并让学生把当时的日期记录下来。后来有人从成都回来,述说成都市某日大火,忽然东北方起一黑云,须臾天降大雨,火乃得灭。学生考证时日,果属相符,因此奉若神明。

蜀地山崩谶验:公元127年,樊英被迫见汉顺帝,正在顺帝大为恼火之时,恰遇金殿上一架钟,没人敲击自己发出声响。顺帝对此甚是疑惑,以为不祥之兆,众臣面面相觑,无人能解。樊英低头思考,顺帝问樊英作何解释?樊英说,这是“天钟显灵”。顺帝疑惑不解。樊英解释说:“这是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蜀岷在西南位于坤方属土,钟属金,土生金,是金的母亲。母亲受伤所以儿子哭泣,并非当今圣朝要有什么灾祸”。顺帝很满意,转怒为喜,就让他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报告了当日蜀地山崩的消息。

时任太史令张衡,受此启发,经过五年潜心研究,于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晋代郭景纯在《葬经》一书中记述的“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就是这个典故。

智辩顺帝

永建二年,即公元127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推辞说病得严峻。因此诏书责令郡县用车马送他进京。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仍推说有病不能起来。因此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旧不不肯以礼相从。顺帝发怒,对樊英说:“朕能够让你活,也能够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是何缘故敢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顺从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如何能够使臣活,又如何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如何能够使臣显贵呢?臣尽管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如何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如何能够使臣显贵,又如何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再优厚我也不同意;假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如何能使我富贵,如何能使我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公元129年)三月,皇帝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

以德育人

樊英隐居鲁阳壶山进行讲学,旨在为国家培养出按自然规律办事,廉洁从政的正人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修为,心怀善念,与人为善,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善举。在讲学遗址瓦房院北边,有个名叫十八亩地的地方,可以耕种五谷粮蔬,也算是当时教学试验田,同时也可以让门生们学到农耕生产技能,生活自给自足。从而让门徒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熏陶与实践。樊英告诫门生:古人云,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要不断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洁身自爱,严格律己,宽厚待人。德是家国情怀,有德才有人生追求的方向,才会自强不息,充满活力,勇往直前,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灿烂人生。无德则如行尸走肉,虚度年华,遗憾终生。他要求门生做人首先要立德,德高为尚,德为人之本,善为德之根,行善积德,惠及他人;做官要廉洁,戒贪婪,清清白白做官,真真正正为民,实实在在做事,强国惠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一阴一阳之为道,要做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更要知道阴阳互补的作用,搞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手段,阴阳互补,构建阴阳和谐,社会安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最终的目的。

学术承传

东汉陈郡人郤巡,字仲信,和帝时拜樊英为师,跟随樊英学习“樊氏学”,是樊英的得意门生。郤巡得樊英真传,并传承发展,仕为郡博士,后官至侍中。

兖州陈留郡外黄县人范冉,字史云,年轻时担任外黄县小吏。十八岁时,县令命令他去迎接督邮,范冉以此为耻,弃官而去。来到鲁阳壶山,师从樊英学樊氏易;后又到三辅游学,师从马融。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桓帝时朝廷任命范冉为泰山郡莱芜县令,因母亲逝世,范冉为母守孝并无上任。后朝廷任命范冉为侍御史,范冉不从,弃官隐居,卖卦为生。公元184年司空府再次征辟范冉入朝为官,由于当时朝廷规定官府掾属不能擅自辞职、离任,年末范冉上书检举弹劾自己而辞职,灵帝下诏特别款待而不追究其罪责。后太尉府再征辟范冉,范冉以身体不适为由而未到任。公元185年范冉在家中去世,三公府商讨范冉谥号“贞节先生”,有二千余人参加了葬礼,兖州刺史和陈留太守分别为范冉立碑纪念。

颍川郡陈寔,字仲弓,少年时期,跟随樊英学易,深得樊氏易真传。先后任闻喜县、太丘县长。陈寔赴太丘上任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一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到任后以德施政,关爱百姓,邻县不少百姓迁到陈寔管辖的大丘居住。陈寔是历史上的思想道德典范,是中华伦理文化的瑰宝,建国后编入中学课本,2019年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专门编发了《东汉名贤陈寔》。樊英的孙子樊陵为官时在阳陵修“泾河渠”解决大量农田灌溉问题,被当地百姓赞为“樊氏渠”“惠民渠”。东汉大文学家蔡邕撰文并赋诗称颂。

试卷守正

在樊英先贤逝世1780多年后,全国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樊英内容的试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试卷、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卷、广东省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素材专题(文四)、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四川卷)、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2022年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樊英》均有樊英内容试题。

专著怀古

在头道庙村曹兴远、焦爱娟夫妇的鼎力资助下:2022年6月,宋建新编著《东汉名贤樊英》成书;2023年12月宋建新编著《方正有道樊英》成书。目前,樊红杰主编的《谶圣樊英》正在编撰中。

隆冢丰碑

谶圣樊英 宋建新

2023年7月1日,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经过专家学者缜密考察论证后,在鲁阳壶山之阳合龙山结穴处为东汉名贤、易学泰斗樊英先贤隆冢丰碑,并于7月9日举行了揭碑仪式。

雕像碑刻

谶圣樊英 宋建新

2024年6月4日,藏亼门掌门樊红杰筹巨资在樊英墓前矗立一尊汉白玉樊英雕像与守护大象,以及无字碑,樊英碑赞。

文化地标

谶圣樊英 宋建新

2025年7月1日,樊俊波筹资在樊英故里贤良路口立了一个18吨的巨石“樊英文化产业园”地标。

纪念活动

2023年9月27日,河南省姓氏文化樊姓文化研究会樊氏宗亲代表汇聚樊英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拜樊英先祖仪式;2024年元月4日,来自全国23个省的樊氏宗亲代表前来祭拜樊英先祖;2024年12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樊氏宗亲及易学文化研究爱好者在樊英故里河南省鲁山县瀼河乡头道庙村壶山之阳举行东汉名贤、易学泰斗樊英逝世1880周年纪念活动。

继往开来

樊英一生传承发扬和光大了《易经》,撰写《易章句》,形成独特的“樊氏学”,备受同道推崇;敢于与皇帝平起平坐,直言答辩,其博学及精湛易学才华,颇受汉顺帝尊崇;厥为中国历史上首倡“男女平等”者;"培养了一大批廉洁从政的官吏。著名门生比比,如:官至侍郎的陈郡郤巡,莱芜县令范冉;闻喜、太丘县令陈寔。

纵观樊英闪光的阅历,我们不难发现,樊英身上有多道光环:谶纬泰斗、东汉名贤、方正有道、易学泰斗、德育宗师、廉吏导师、顺帝师傅、五官中郎将、光禄大夫。他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经久不衰,为后人所尊崇。堪称“德道圣贤”。他的崇高形象及家国情怀理念,彰显厚德载物的正能量,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樊英是河南省鲁山县,同时也是易学领域,更是樊姓宗亲的一张厚重历史文化名片。他为谶纬学创新、樊氏学创始、德育文化、易学领域、樊姓宗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奉献。樊英是鲁山的骄傲,易学研究的典范,樊姓宗亲的荣耀。后世学者与百姓尊称为“谶圣樊英”。


(作者简介:宋建新,男,生于1955年1月,河南省鲁山县城学道街人。先后在商业、农业、蚕业、财会、新闻、党政、乡镇、县直及纪检监察等岗位任职,2015年退休。河南省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县易学哲学研究会特邀顾问,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樊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县关工委五老讲师团讲师,壶山易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