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推介
| 央媒推介
以龙为魂铸根基,多元共生促复兴
——中华文明新体系的构建与时代践行
威山道人(龙的传人)
“龙为魂”绝非抽象的文化符号,而是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到当代的精神基因密码。从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图腾崇拜,到商周青铜龙纹的权力象征,再到今日天安门华表上的龙形雕刻,龙的形象始终承载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核,成为“龙的传人”跨越千年的身份认同纽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以龙为魂锚定文化根基,融合传统智慧与世界文明,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开拓。
一、以龙为魂:锚定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与身份认同
龙的“魂”,本质是中华民族在漫长融合中凝聚的集体精神意志。上古时期,华夏部落联盟将不同族群的图腾(蛇身、鱼鳞、鹰爪、鹿角等)融入龙的形象,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文化雏形;秦汉之后,龙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结合,成为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象征,暗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季合其时”的传统智慧——它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如龙行云布雨对应四季农时),也是对人文道德的追求(如“龙德”象征君主仁政、百姓向善)。
在当代,“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核心纽带。无论是边疆少数民族对龙图腾的本土化演绎(如苗族的“接龙舞”、彝族的“龙灯节”),还是海外华人通过舞龙舞狮传承文化记忆,龙的形象都在打破地域、族群的界限,让“中华民族”从政治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情感。坚守这一根基,需从两方面发力:
- 激活传统“绝学”的当代生命力:这里的“绝学”并非玄奥的秘传技艺,而是支撑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与技艺体系。如先秦诸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转化为当代生态保护的文化理念;传统的“格物致知”精神,可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结合;甚至榫卯工艺、中医经络、书法篆刻等技艺,都是“绝学”的具象体现,通过进校园、进博物馆、进文创产品,让年轻人触摸到文化的“质感”。
- 构建系统化的文化叙事体系:将龙的精神融入国家文化符号建设——从教材中增加“龙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讲解,到重大庆典(如国庆、春节)中融入龙元素的创意呈现,再到影视作品(如《长安三万里》《深海》)中对龙文化的现代表达,让“龙为魂”从口号变为可感知、可认同的文化体验,强化“我是龙的传人”的情感认同。
二、与祖国合其道: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同频
“与祖国合其道”,核心是让文化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当下,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科技的崛起,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而“龙为魂”的文化认同,正是这一脊梁的核心支撑。
从实践角度看,“与祖国合其道”需落实在三个层面:
1. 个体层面:以“龙的精神”涵养品格:龙的“自强不息”对应个人奋斗精神,如当代年轻人在科研、创业、基层服务中展现的韧性;龙的“厚德载物”对应包容品格,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让“团结”从国家倡导转化为个体自觉。
2. 社会层面:以传统文化规范道德秩序: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慈悲为怀”的佛家理念、“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结合——如用“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焦虑,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生活,让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3. 国家层面:以文化软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语境下,“龙的传人”不再是封闭的身份标识,而是开放的文化符号。通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国际电影节等平台,向世界讲述“龙文化”背后的和平理念(如“龙”不同于西方“恶龙”的破坏形象,而是带来生机与祥和的象征),让世界理解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为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
三、美美与共:吸收世界文明精髓,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构建中华文明完善文化思想体系”,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在坚守“龙为魂”根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文化精髓——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如汉唐时期吸收佛教文化、宋元时期吸收阿拉伯科技),也是当代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吸收世界文化精髓”需把握两个原则: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中华文明的内核进行转化。如吸收西方“民主”理念时,需与中国“民为邦本”的传统政治思想结合,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方案;吸收西方“科技理性”时,需融入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避免科技发展背离人文精神;吸收西方“艺术创新”时,可与中国书法、绘画的“意境”美学结合,形成兼具东方韵味与国际审美的艺术表达。
- “美美与共,互利共生”: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是“文明霸权”,而是与世界文明共同发展。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经济合作,也是文化交流——在东南亚国家建设孔子学院时,同时学习当地的佛教文化、民俗艺术;在与非洲国家合作时,既输出中国的农业技术、基建经验,也吸收非洲的鼓乐、木雕等文化元素,让“龙的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滋养,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最终,“以龙为魂”构建的中华文明新体系,是“根”与“魂”的坚守(龙的精神、传统绝学),是“道”与“时”的契合(与祖国复兴同频、与时代需求同步),是“中”与“外”的融合(吸收世界精髓、贡献中国智慧)。它不仅能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更能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中国方案,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既保持独特的文化标识,又成为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
“让龙魂成为国之魂”,本质是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共生”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而用历史文化服务复兴,核心是让传统智慧“活”在当下,而非停留在故纸堆里。
具体来说,这种“转化”和“服务”可以落地在两个关键层面:
- 对内凝聚力量:把龙魂融入国民教育与社会共识,比如在教材中讲清“龙的传人”背后“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史,用长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讲述先民的奋斗精神,让“文化自信”从口号变成每个中国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进而凝聚起民族团结、攻坚克难的合力。
- 对外彰显底气:用历史文化中的智慧回应时代问题,比如以“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阐释中国的外交立场,用“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支撑全球绿色发展倡议,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复兴不是“霸权崛起”,而是带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回归”,既为复兴赢得国际认同,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中国方案。
说到底,让龙魂成国魂、让历史文化服务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传统文化找到当代坐标,成为推动我们往前走的“精神燃料”。
同心共筑中华和合魂
浩浩神州,文脉绵延五千年;巍巍华夏,精神凝聚龙之魂。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以“合”为脉,从“和而不同”的智慧到“天下大同”的愿景,和合共生始终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今日我们携手奋进、共筑伟业的精神根基。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在中华大地上历来不是割裂彼此的壁垒,而是滋养心灵、劝人向善的养分。佛教的慈悲济世、道教的道法自然、伊斯兰教的行善止恶、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各宗教虽教义有别、仪轨不同,却在“劝人向善、服务社会”的内核上殊途同归,共同为中华文脉的丰富与发展注入了力量。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宗教相互攻击、彼此贬损——因攻击只会制造隔阂,对立只会消耗共识,唯有尊重才能化解分歧,唯有包容才能凝聚力量。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在宗教礼仪、建筑、艺术、服饰等方面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让宗教与伟大祖国合其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的中国化时代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文明相处的至理,更是宗教共存的良方。让各宗教在法律框架下各行其道,在社会发展中各显其能:用教义中的善念引导信众修身立德,用宗教文化中的智慧助力社会和谐,用服务信众、奉献社会的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添砖加瓦。不搞门户之见,不存排他之心,以包容之怀接纳差异,以和合之力汇聚众志,让不同宗教的光芒,共同照亮中华大地繁荣发展的道路。
龙之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脊梁,是团结统一的魂魄。巩固这生生不息的龙之魂,既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需凝聚包括各宗教信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力。当每一份力量都向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汇聚,当每一种信仰都化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行动,中华民族的和合大业必将如长江黄河奔涌向前,永不停歇!
愿我辈同心,以和为舟,以合为桨,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与希望,驶向更辽阔、更光明的未来!
龙裔精神赋
华夏长卷溯渊源,龙裔之称血脉连。
非是虚玄神话物,魂中标识脉中弦。
应龙助禹安洪患,帝阙雕纹显威严。
天地和谐藏至慧,古今维系意拳拳。
与天合德敬自然,龙驭风云法道先。
护境惜资谋永续,生机永葆岁安恬。
与日同明追正义,龙光昭昭破夜烟。
坚守正道驱阴霾,公理辉光照大千。
与季合时承古训,春耕秋获顺天权。
乘潮借势应机变,再创辉煌著锦篇。
与国合道怀家国,龙聚民心志愈坚。
共享荣光同患难,众志成城渡万川。
复兴路上气轩昂,文化自信固邦疆。
五千文明汲精萃,绝学如珠耀四方。
诗赋琴棋传雅韵,哲思技艺蕴华章。
兼容并蓄纳寰宇,融贯中西韵更长。
昂首龙吟惊世界,文明绽放韵流芳。
贡献智慧辉人类,华夏精神万古扬。